互助社区

深圳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2-2015)

来源:深圳市 阅读次数:8 发布时间:2016-11-24 12:14:01 分享到:

目  录
前言 3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面临形势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1
(一)提升产业层次 11
(二)培育关键环节 13
(三)增强服务能力 15
(四)加快市场拓展 17
(五)培育企业集群 18
(六)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20
四、发展重点 21
(一)嵌入式软件 21
(二)行业解决方案 23
(三)互联网与物联网软件 24
(四)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 26
(五)数字媒体与娱乐 27
(六)高端信息服务 28
五、空间拓展 29
(一)推动集聚园区建设 29
(二)促进各区协同发展 30
六、保障措施 33
(一)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33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3
(三)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33
(四)抓好人才培育和引进 34
(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4
(六)促进金融与产业结合 34
名词解释 36
深圳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2-2015)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具有高附加值、高带动性、高辐射力和高渗透性等特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我市率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区成立三十多年来,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与市场引领相结合的产业成长之路。2012-2015年是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科学规划、前瞻部署,通过全面提升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加速集聚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产业要素,构建协同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引领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向高端发展。
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经2000年以来1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居全国前列。2005—2010年深圳年软件业务收入由560.0亿元增长到1891.4亿元,年均增长27.6%。2011年深圳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286亿元,占全国和广东省的比重分别为12.1%和68.2%,多年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软件出口141.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40.8%,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其中,软件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占比68%,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占比32%。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287家,培育了近50家上市软件企业,27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9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其中9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实现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全部百强软件企业的40%。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以华为、中兴、腾讯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金蝶、金证、迈瑞等一批重点企业为支撑,数千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良性互动发展的企业生态体系。
自主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和成功之本。深圳软件企业坚持开放创新,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成立研发机构,已建设近百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级以上科研载体超过10家。2011年,全市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9529件,居全国第二位,中兴通讯、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三位。近年来,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承担的“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不断取得突破,在网络操作系统、中间件、新一代无线通信和高性能芯片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多层次的产业载体基本形成。高新区深圳软件园、深圳软件产业基地、深圳软件园前海深港分园及各区特色软件园区组成了我市“一核多园”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深圳软件园被评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超过800家。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汇集了4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机构,已成为全国IC产业的集聚高地。深圳还建设了“蛇口网谷”、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南山马家龙服务外包示范区等多个特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园区,“蛇口网谷”被评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点之一。目前,全市与园区发展配套的软件开发、测试、存储、动漫渲染等各类大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50多个,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园区企业创新支撑平台。
主导行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基本形成以嵌入式软件为主体,金融、电信、能源等大型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IC设计等行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嵌入式软件是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具特色、最具规模、最具优势的领域,通信设备、消费电子、金融设备、医疗设备、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国内领先,撬动了4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产值。云计算、互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深圳已成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城市,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安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推进;在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搜索、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领域培育出迅雷、A8音乐、宜搜、中农网、中青宝等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产业发展综合环境不断完善。2001年,深圳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入“十一五”后,特别是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连续7年每年由市财政投入5亿元对互联网产业予以超常规扶持。市政府还陆续出台了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软件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深圳不断优化支撑产业发展的金融和科技服务环境,深交所2010年IPO家数全球第一,深圳管理的创业投资资本超过2000亿元。深圳高交会、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多个技术交流和产权交易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交易服务。
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仍然欠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技术交叉融合与深度应用不足,平台优势尚未建立;二是产业结构尚待完善,嵌入式软件产品比重过大,信息服务的比重和层次尚需提升;三是发展空间不足,产业布局尚需优化,产业高度集聚的南山、福田、罗湖三区土地空间极其有限,宝安、龙岗、盐田及各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综合配套亟待加强;四是人才队伍发展不足,缺乏领军型的高端人才,软件人才资源在数量、结构和层次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一轮产业发展需求。
(二)面临形势
未来几年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组织形态加速重构,企业跨界竞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深圳着力打造“深圳质量”,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持续加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承载着率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这些都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
从产业趋势看,全球软件产业正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跃期。当前,软件和信息技术正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IT基础架构、运营模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持续演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正在成为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的主流平台。软件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快,按照用户需求动态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软件应用等服务成为软件服务的主要模式。同时,产业竞争正在从单一产品竞争向产业生态体系竞争转变,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创新活跃期,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构建产业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从市场需求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有望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支撑下保持较快增长。未来几年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对信息技术发展依赖程度也将显著加大。总体来看,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效率提升,将对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产生持续强劲的应用需求。此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加速向新兴国家转移,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占全球外包总量不超过5%,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深圳在信息服务外包上已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正逐步向承接国际高端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从产业环境看,支持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将持续优化。2000年实施的《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黄金十年”。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了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深圳继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后,将继续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2011年3月深圳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正式启动后,我市已形成了包括部省市协同创建、市区联动、部门互动等有力的工作机制,软件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持续加大,产业综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批复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深圳发挥深港合作机制,大力发展高端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了契机。
从城市建设看,深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任务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的约束,以及来自国内许多省市的追赶和竞争,这些都对深圳以更大力度推动科学发展形成了倒逼压力。站在新的起点,深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率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着力创造“深圳质量”。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充分发挥其融合渗透和倍增效应,带动深圳整体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是深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一轮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有效路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圳质量”为标杆,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为统领,按照“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握发展趋势,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提升产业质量和层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助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面向市场需求谋划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发挥政府调控引导、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作用,营造良好综合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始终坚持创新这一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健全创新体系、丰富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以创新构筑质量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融合渗透,协同促进。加快推动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内容与网络的融合,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向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渗透,形成产业间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提升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特色发展、差异竞争。立足深圳比较优势和产业实际,在强化整体实力的基础上,坚持差异化竞争,因地制宜确定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打造若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的细分行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主导行业优势突出,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健全,大型企业培育取得突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全国领先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地,建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中国软件名城。
——产业规模。2012—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0%,力争达到30%,到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超过10%左右;软件出口超过200亿美元。软件业务收入和软件出口保持全国前列。
——行业结构。嵌入式软件、互联网和IC设计等领域的优势和规模继续扩大,电信、金融、能源、物流等大型行业应用和系统集成等高端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娱乐服务等新兴领域快速增长,新兴领域收入占软件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左右,信息技术服务的比重达到40%左右。
——技术创新。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率与产业增长率保持同步,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引进3-5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筹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0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居全国前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年登记量超过11000件。
——企业组织。持续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到2015年,力争培育软件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软件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5家,超亿元的企业200家;认定的软件企业数量累计达到4500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超过30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超过80家。
——人才建设。到2015年,建成高等院校、中职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软件企业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年培育软件及相关人才8000人,年职业培训50000人;加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其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基本形成适应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
围绕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一轮变革机遇,全面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提升产业层次
聚焦产业质量、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实现内生式增长。
提升产业质量。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率先实践深圳质量理念,推动产业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跃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高度重视软件测评,实施国际化标准,建立与网络化时代及云计算发展相适应的软件质量体系。重视竞争要素积累,引导企业通过完善资质条件、利用知识产权、参与标准制定,提升发展质量。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品牌战略,鼓励品牌创建和商标培育,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培育十大自主品牌,以品牌建设促进质量提升;加大深圳软件地域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一批软件名人、名企、名园,带动产业整体有质量地快速发展。
发展高端软件。大力发展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社会价值、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软件,增强产业掌控能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在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及开发平台、关键行业应用系统、新兴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实施高端软件专项,提出引导方向,对项目研发予以重点支持。推进高端软件产业化进程,以市场化为引领,促进上下游环节集聚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部门在集聚配套及推广应用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和推广力度,力争吸引更多国家资源推动我市高端软件发展。
加快模式转变。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紧跟产业变革步伐,开展商业运作、产品部署、技术开发等模式创新,推进产业由封闭向开放、由产品向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转型,不断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适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模式探索和转变要求,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善金融服务、营业税改增值税等改革试点,针对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准入支持和金融税收便利优惠措施。举办全国性创业大赛,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安排资金支持竞赛优胜者在深圳创办企业,促进行业发展模式创新。
 
专栏1: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工作
——建立软件质量管理支持体系。对企业开展CMMI、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ISO20000IT服务管理、SAS70服务提供商安全性,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等软件资质认证提供资金、信息等支持;
——实施高端软件突破工程。制定高端软件产业导向目录、高端软件专项扶持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向高端软件转型发展,重点支持中间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应用软件、关键行业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组织企业参与国家SOA、基础软件、数据库等软件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重点针对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应用标准缺失领域,加快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增强产业掌控能力;引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标准化战略支撑机构来深发展。
——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席会商制度。建立经贸信息、科创、发改、财税等部门不定期会商协调机制,搭建部门快速沟通协作平台,促进国家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研究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措施,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二)培育关键环节
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平台建设水平是当前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指标和关键环节。为此,要强化信息系统集成能力,打造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平台,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强化系统集成能力。推动更多企业获取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特别是高等级资质。支持系统集成商从单项应用服务向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拓展,提升行业咨询和架构再造能力。完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领域投资运营管理,鼓励企业广泛参与本市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承建国家信息化工程并拓展国内信息服务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集成实施能力。力争在规划期内培育一批集咨询设计、软件开发、集成实施、运行维护能力于一体的大型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增强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综合运营平台。建设一批集软硬件、内容和服务等于一体,有效聚合终端用户、开发者和运营商的综合信息运营平台,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掌控力。规划期内,建设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核心的云计算综合平台,带动发展以金蝶、金证、太极等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信息化平台,以腾讯、迅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深信服、任子行等为主体的计算机及互联网安全平台。扶持一批地理信息、动漫游戏等专项应用服务平台,搭建一批专业和综合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水电、燃气、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平台,以及融合社会管理、信息公开、政务互动、便民服务等功能的电子政务平台。
 
专栏2:培育关键环节重点工作
——巩固和提高高等级系统集成资质优势。开展系统集成业务和资质认证宣讲培训,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每年增加申报一定数量系统集成三级以上资质企业,力争规划期内培育出达到国家特一级系统集成资质标准的深圳企业。
——强化行业应用。引导系统集成服务商与信息化建设需求单位有效对接,以应用促进发展;对获得系统集成二级以上资质企业承担国内外大型信息化工程给予一定实施支持。
——完善空间地理信息产业链条。扶持本市地图服务、导航系统、导航终端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基于位置的社交、游戏、团购等各类新型信息服务,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各类应用;增强市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园集聚水平;吸引国家地理信息相关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在深设立分所,提升前端研发能力。
——发展核心环节增强聚合能力。围绕操作系统、云计算平台、搜索引擎、移动支付、智能终端等核心环节,制定重大专项攻关计划,通过科技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聚合能力,逐步构建若干我市企业掌握核心环节的各类运营平台。  
(三)增强服务能力
针对市场需求,提高行业研发创新、融合支撑和安全管控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大力落实国家和地方财税对软件研发的支持措施,发挥杠杆效用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巩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格局。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依托重点企业、园区和行业中介机构,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面向中小软件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开发、测试、市场信息等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水平。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交叉许可和专利池等专利技术利用、交易方式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对研发创新的支撑作用。
提升融合支撑能力。加速软件技术的渗透和应用,在文化、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培育一批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紧密联系的融合型企业,示范带动各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等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试及产业化进程,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软件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逐步形成集研发设计、工业控制及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工业软件体系。强化我市软硬结合的产业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领域进一步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通用工具等方向发展。
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公安、应急、媒体、商务等信息安全方面形成技术和服务优势。推进互联网信息安全立法,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发展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的软件产品和服务体系,推进安全可靠国产软硬件应用,逐步降低关键核心软件和系统对外依赖程度,进一步提升保障信息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的能力。
 
专栏3:增强产业服务能力重点工作
——夯实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发展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和国家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电子信息产品智能互联、数字音频等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建10家以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支持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产业支撑院校快速成长。
——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完善深圳云计算产学研联盟、移动互联网产学研资联盟建设,促进规划期内产业联盟等行业中介组织快速发展,新增信息安全产业联盟、嵌入式软件推进联盟等产业组织5家以上。
——强化人才培育工作。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与深圳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联合建设软件特色学院;完善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吸引国内示范性软件学院优质人才来深实训;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加强与院校的对接合作,组织软件企业开展全国大学校园招聘活动。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计划,每年扶持10家左右企业,鼓励其应用先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流通等环节,发挥示范效应,引导带动更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探索信息安全立法。研究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条例》等法规规章,规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参与各方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计算机初装正版软件,在政府系统推广自主可控国产软件等。  
(四)加快市场拓展
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引导,充分发掘互联网营销潜力,着力在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拓展高端用户。在巩固中小企业市场优势基础上加快拓展大型企业市场,提升为高端用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拓展电信、金融、物流、文化等信息化应用密集行业,从提供外围和基础服务向核心领域延伸。加强产业推广、给予首台首套等配套政策支持,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关涉国计民生的国家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支持企业投标交通、环保、卫生、军工、航空航天等大型公共信息化项目。
开拓海外市场。努力打造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为特色的国际服务外包先锋城市,即打造国际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国内领先的供应链管理与采购外包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研发服务和设计外包中心。成立软件出口联盟、鼓励企业设立海外办事机构、支持企业出境参展、搭建远程协同开发平台和海外营销与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海外市场拓展能力,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跨国经营,开展资本运作、技术合作、承接境外信息化工程等。
发展网络营销。积极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跨越国界、方便迅捷的特点,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网站平台国际化,广泛发展国际用户,采取软件商店等形式推广软件产品和服务;以娱乐、教育、生活等消费类软件的网络行销为切入点,探索产业国际化新模式。
 
专栏4:加快市场拓展重点工作
——创建“深圳软件”区域品牌。利用网络、论坛、推介会等平台加大深圳软件产业和企业的宣传推介,重点宣传软件百强企业;办好IT领袖峰会等论坛,增进深圳软件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机会;收集编写深圳软件企业、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针对性地推广推介。
——扩大重大软件产品应用。对首批应用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软件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给予一定支持,促进重大自主关键技术和创新软件产品的推广应用。
——加紧实施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对服务外包业务企业、培训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单位、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单位给予支持,扩大软件服务出口。
——构建“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投资政策指导、国别风险评估及预警等方面的服务,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别投资环境信息库、境外合作项目库等“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实行“走出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专人跟踪联系制度。
——协调解决网络营销涉及的信用支付、外汇结算、出口登记、税收减免等具体问题,营造良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五)培育企业集群
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培育各层次软件企业群体,形成龙头引领、中层支撑、基层稳固的金字塔形企业群体结构。
龙头企业培育。提供定制式服务,集中资源扶持行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在产业用地等资源上予以倾斜支持,鼓励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并购重组。以软件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国家软件百强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培育为抓手,努力造就一批规模优势突出、技术国际领先、引领行业方向的大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龙头企业,争取率先培育若干世界级软件企业。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其业务、技术、人才外溢作用,围绕龙头企业完善配套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行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成长。
中小企业促进。大力引导和弘扬创新、创业意识,完善企业孵化环境,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和研发服务环境,不断壮大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群体。着力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一批贴近中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软件开发测试、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平台,给予中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资金倾斜,提供园区入驻优惠、支持上市融资,促进中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建立市重点软件企业评定和软件百强企业公布制度,对发展潜力突出的中小软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和特色商业模式、占据细分领域较高市场份额的中小领军企业。
扩大招商引资。广泛宣传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势和发展环境,积极吸引人才、资金、项目落户深圳。认真研究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研发、服务转移。支持百度、阿里巴巴、联想等国内龙头骨干企业在深圳投资建设国际运营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持续为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注入新的力量。
 
专栏5:培育企业集群重点工作
——完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制度。修订《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年度重点软件企业和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认定和公布工作,给予其相关的税收优惠和便利直通车服务,积极协助申报国家软件百强和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实施骨干软件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一批规模较大、技术领先、市场较广的中型骨干软件企业快速成长,对年度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首次突破5000万元、1亿、5亿元、10亿企业,在相关政策资源上给予企业倾斜支持。   
——引导软件企业集聚发展。继续完善深圳软件园、深圳IC基地,加快建设深圳软件产业基地等园区,支持各类主体规划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按照市互联网产业政策和特色产业园区政策予以支持。
——提升总部经济能级。加快推进落实与微软、思科和SK电讯等国际知名企业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百度、阿里巴巴、海信等国内知名企业国际总部、华南总部和研发中心等总部机构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壮大深圳软件产业总部功能集聚规模。  
(六)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集聚要素资源,着力创建有实力、有特色、有贡献的中国软件名城。
汇聚产业资源。继续落实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实施方案,统一共识、凝聚力量,充分发挥深圳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各职能部门合力推进名城创建的良好局面,促进产业、科技、财税和土地等政策资源积极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倾斜。以部省市会商机制和协同创建为平台,在重大项目承担、科技平台建设、示范项目试点、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继续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
打造名城特色。集中相关资金和资源打造数个全国领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特色领域,力争名城创建期内嵌入式系统和产品、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等新兴服务领域在全国领先;在信息安全、智能电网、三网融合、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或建立集成优势,形成特色服务模式。
强化产业宣传。加大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环境的国内外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参展、境外推介、举办论坛等方式宣传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就。组织媒体对我市软件园区、著名企业和优秀产品进行重点宣传,提升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整体影响力。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专业会议与展览机构来深办会,继续办好IT领袖峰会等论坛,营造浓厚、活跃的产业氛围。
 
专栏6: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重点工作
——制定软件产业专项政策。积极落实国发4号文,有效整合优化相关财税、产业、科技等资源,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制定促进深圳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加快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经市政府审定后争取于2012年发布实施。
——提升国家项目承担能力。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申报国家“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等项目,并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加强应用推广指导和示范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尽快形成技术优势并加快产业化。
——落实《深圳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分解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全市各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创建相关工作,编辑整理有关材料,适时申请名城创建验收授牌。
——研究深圳软件名城发展路径。发挥深圳中国软件名城创建专家组和部省市工作会商制度咨询决策作用,开展专题研究,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制定深圳软件产业发展路径和策略。  
四、发展重点
2012-2015年期间,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瞄准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发展以下重点领域。
(一)嵌入式软件
继续发挥深圳嵌入式软件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的优势,加强与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加快推出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数字视听、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工控设备、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和系列化产品。加强能源、环保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研发,推进物联网、智能电网和三网融合相关嵌入式软件应用示范,加快形成嵌入式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强行业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紧制定嵌入式软件应用标准和规范,大力推进新型嵌入式软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建成全国领先的嵌入式软件研发与产业基地。
 
专栏7:嵌入式软件发展工程
——电子信息嵌入式软件。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积极推进新一代通信系统技术、终端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导航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平板电视机顶盒、数字电视等智能家电终端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加强在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服务和智能交通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研发,重点突破汽车电子控制器、智能车灯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技术,推进车载导航动态信息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胎压监测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和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交通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化。
——医疗电子嵌入式软件。重点突破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仪、超声波诊断仪等高端医疗影像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技术,加强对便携式诊断和监视设备、患者监护仪、超声波设备、远程和本地诊断设备、医疗工作站显示与影像增强系统等医疗电子设备的嵌入式软件研发与应用。
——工业控制嵌入式软件。加强仪器仪表和数字装备的嵌入式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重点研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仪表和执行器、数字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的数控系统、大型装备维修维护与大修(MRO)支持系统、生产与能源优化及污染物排放监控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促进工控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国产处理器嵌入式软件。重点支持基于国产处理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编译器等基础软件平台研究、开发及推广,重点发展国产多媒体SoC、移动终端、网络处理器、GPU、物联网终端处理器等SoC芯片的嵌入式基础软件开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  
(二)行业解决方案
重点发展为通信、金融、物流、制造、企业管理等行业以及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工业控制系统等软件的升级和产业化。加强行业应用软件与互联网、云计算和超级计算的融合,加大行业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利用,显著增强面向行业应用的系统集成能力。适应市场发展趋势,超前布局面向家庭和个人信息消费的解决方案,抢占行业发展新业态。
 
专栏8:行业解决方案发展工程
——制造业应用。重点研发面向大型制造企业应用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仓库管理系统(WMS)、生产线动态调度软件、协同设计与柔性制造软件,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客户管理、销售和运营计划、集成业务计划等制造业信息化集成解决方案,增强咨询、实施及维护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金融行业应用。研发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提供金融信息化服务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平台,重点发展高性能金融计算软件、实时金融交换和清算软件、实时商务智能软件与BPM软件、证券交易管理软件和开放式基金系统软件。
——物流行业应用。重点研发面向公路、航空、海运等现代物流应用的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与优化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货代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物流仿真与优化系统、供应链管理与采购优化系统、地理信息与路径规划系统。
——通信行业应用。加快发展和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终端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积极推进电信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移动经营分析系统、数据业务支撑系统、网络计费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分析、网管系统、网络性能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通信行业应用服务水平。
——电子政务应用。研发面向海关、税务、公安、社保、医疗、城建等领域的电子政务软件,重点在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软件、科技信息管理软件、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防伪税控系统、土地管理系统、城市信息中心网络系统、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系统、流动人口控管系统等方面开发新的功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行业大数据处理。重点研发面向制造、金融、物流、医疗、教育等行业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基于开源框架的行业大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引擎、垂直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垂直行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等,大力推进行业大数据处理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三)互联网与物联网软件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软件在线服务等领域,重点研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信用认证、网络支付、网络多媒体、游戏动漫、社交化网络、网络数据分析与挖掘等互联网基础和应用软件。支持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互联网应用与开发平台,加大互联网应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拓展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组织优秀移动网络增值服务企业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动创新创意的移动增值服务产品在电信运营平台实现大规模商用,加快产业化步伐。
依托深圳在通信和电子信息及物联网支撑产业链优势,集中突破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等物联网软件关键技术。重点研发节点专用操作系统、数据融合与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中间件、应用软件等物联网软件,提升物联网企业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网络与内容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物联网信息交换平台、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等共性基础支撑平台,积极推进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现代仓储、环境监控、安全监控、城市管理、口岸管理、深港RFID通关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培育和推广物联网服务运营、软件及技术增值服务,加快形成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
 
专栏9:互联网与物联网软件发展工程
——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重点研发网络浏览器、多媒体播放器、网络安全、信用认证、网络应用开发平台、网络搜索、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智能数据分析、智能终端软件。
——电子商务应用软件。重点研发面向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的安全认证、信用评价、在线支付、商务智能等电子商务应用基础软件,加大电子商务与银行、证券、电信、零售、票务、娱乐等行业的业务融合及商务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和推广面向行业应用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重点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多媒体、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等应用基础软件,加快建设移动多媒体综合网络平台、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广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电子娱乐、移动电子支付等增值服务,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在商务、政务和企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础核心软件。围绕物联网系统中数据、安全和应用三个核心方面,重点发展节点专用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数据融合与管理、数据处理与挖掘、实时商务智能、RFID防伪、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基础中间件、行业业务中间件、物联网门户等物联网基础软件。
——物联网应用及信息服务。重点研发面向能源、环保、交通、物流、海关、高铁、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平台软件及解决方案,围绕物联网应用开发、集成、运营等主要环节,加快培育一批开展项目咨询规划、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培训、检测、运维服务,推动相关制造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设备生产制造向系统集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发展。  
(四)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
依托深圳网络基础设施与互联网产业发达的优势,集中突破虚拟化、云资源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云安全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云计算软件与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和完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发展并提供云计算服务,推进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健康、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加大高性能计算技术基础研究,突破并行计算、众核计算、GPU计算、高可信计算、绿色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利用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和存储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中心;大力推进超级计算在工业生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显著提升超算应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为珠三角、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工业研发和学术研究提供国际一流的超级计算研发和服务。
 
专栏10: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发展工程
——云计算基础核心软件。围绕云计算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安全三个核心方面,重点发展云服务器端系统软件、云环境自适应管理系统、云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绿色云计算系统、云存储系统、云数据库、数据融合与管理、数据处理与挖掘、大数据即时分析、数据安全防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软件,为构建政府级和企业级云计算应用提供支撑。
——云计算服务。重点研发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智能交通、现代物流、人口健康、公共安全、数字媒体等领域云计算应用平台及解决方案,加快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应用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云数据中心、中小企业集成应用私有云服务平台和大型制造企业云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综合性云计算服务企业,开展项目咨询规划、设计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运行维护等云计算信息服务。
——高性能计算基础核心软件。突破并行计算、众核计算、GPU计算、高可信计算、绿色计算等核心技术,重点研发面向重大工业、工程、科研、公共管理应用的跨领域研发、设计、模拟、仿真的高性能计算软件。
——重点领域高性能计算应用与服务。加强超级计算在工业生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研发基于超级计算的大规模数值计算软件、工业深度设计软件、新材料设计软件、城市环境模拟分析软件、海洋环境模拟分析软件、气候模拟分析软件、人口健康分析软件、基因组蛋白质组测序与分析软件、药物设计与分析软件,为深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五)数字媒体与娱乐
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展“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数字媒体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强数字影视动漫制作、文化传播、游戏、虚拟现实平台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平台建设、服务模式创新。重点突破数字内容的生成、处理、检索与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向三网融合、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游戏动漫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和公共平台,加紧制定数字标准、内容标准和技术标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专栏11:数字媒体与文化娱乐软件发展工程
——数字内容生成与处理软件。重点研发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数字电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生成和内容数字化的软件和系统,包括:3D场景建模、3D图形引擎、3D视频编解码、3D动作捕捉与识别、高逼真快速图形图像渲染、3D内容自动生成软件、跨平台3D游戏引擎、智能终端3D交互式图形系统、数字电视内容生成软件与中间件,提高数字内容制作水平。
——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软件。面向数字内容管理、检索、版权监管等需求,重点研发数字媒体内容自动分类、多媒体信息检索、数字内容保护与监管,促进数字内容管理与监控,研发面向多媒体智能移动终端的数字信息压缩、摘要、格式转换与传播,促进移动多媒体应用。
——应用示范。大力推广数字内容技术在教育、娱乐、游戏、广电、出版、多媒体数字视听、三网融合等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家庭、宽带互动电视、网络电视(IPTV)、多媒体教育与培训、数字城市等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开发新产品,培育壮大数字内容服务产业。  
(六)高端信息服务
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重点发展金融、物流、能源、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管理咨询、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运维、解决方案提供、商务智能、BPO外包等高端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深港服务外包合作,共同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联合承接全球软件开发、研发设计、金融后台、数据处理等服务外包,打造高端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加强宣传推广,建立深圳整体外包品牌形象。
 
专栏12:高端信息服务发展工程
——金融信息服务。加强金融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维护能力,提升金融数据分析和金融资讯服务水平,研发银行卡业务领域应用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面向证券和保险机构客户的实时交易及信息服务系统,加大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创新和业务拓展。
——物流信息服务。加强物流领域应用软件研发水平,加紧建设物流信息服务业平台、物流通关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管理系统、大型仓储管理系统、RFID物流集成解决方案,提升物流信息服务水平。
——网络增值信息服务。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互联网即时通讯、网络下载、音乐内容、网络游戏等服务,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增值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广电与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化。
——集成电路设计。重点研发多媒体、通讯、物联网、医疗电子、数字装备、数字家电、消费电子、三维显示、LED、RFID等领域高性能专业处理器SoC芯片,开展相关基础嵌入式软件开发,显著提升SoC芯片设计能力和产业核心技术。
——软件外包。进一步扩大软件与IC设计、金融、电信、物流、生物医药、动漫设计、电子政务等领域ITO与BPO,鼓励行业领先企业发展知识流程外包,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高端领域,加快发展通信、电子信息、金融及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支持建立以华为、中兴为核心的深圳通信软件与网络增值服务外包企业群。  
五、空间拓展
根据规划期内产业目标,以满足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为出发点,积极谋划土地紧约束条件下载体建设方式和产业布局模式,探索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约低碳发展路径。
(一)推动集聚园区建设
实施政府与企业合力拓展、新建与改造同步推进的空间拓展和园区发展策略,多层次、多维度、创新性地探索和尝试软件集聚区建设,逐步缓解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加强政府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深圳软件园、软件大厦使用效能,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发展。推动高新南区填海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为高成长型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专业化服务。规划建设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扩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建设步伐,为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提供空间保障。市区建设的上市公司总部基地等产业载体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倾斜。
鼓励各区和社会力量建设软件园区。争取市创新型产业用房部分用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鼓励支持各区、第三方机构发展建设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孵化器、创业园。结合旧改工作,努力推动一批民营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租购土地或物业发展独立园区。市区相关产业资金加大对民营产业园区支持力度,对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设施等给予资助。
(二)促进各区协同发展
鼓励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在全市形成以全面推进、各具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的“一核心一轴带多区域”产业布局。
南山产业核心发展极。充分发挥南山研发基础好、产业链完善,拥有西丽大学城、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软件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模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全球拓展市场,把南山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大企业集聚、配套环境好的深圳乃至全省、全国的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核心发展极。
重点建设和发展深圳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南山软件园、蛇口网谷、南山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南山云谷创新产业园;科学规划大沙河创新走廊和留仙洞区域,保障包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内的未来南山信息通讯等产业发展空间。
福田、罗湖、盐田特色产业带。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手机设计、游戏动漫、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为突破点,通过园区改造和提升,以发展新兴、应用为主导方向,把地理相连的福田、罗湖和盐田建设成为深圳最大的特色软件服务产业带。同时,结合区域内金融、商贸、教育、物流等产业发达的特点以及全市行政中心所在地的特殊地位,努力把该区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基地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中心。
重点支持区域内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罗湖莲塘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福田国际电子商务集聚区、深圳盐田国际创意港等集聚园区发展。
前海高端信息服务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园区,吸引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总部集聚发展。鼓励通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高可信计算、智能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和服务;积极拓展综合业务新媒体、网络内容开发平台和动漫游戏等信息内容产品及服务。促进软件产业在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综合优势。积极推进前海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全力打造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结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规划部署深圳软件园前海分园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区域建设。
龙岗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托华为科技城等大型项目建设时机和区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集聚优势,在强化信息通讯系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高端软件企业,高水平布局和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进一步支持天安·云谷新兴软件园、李朗软件园、大运软件小镇等创新型产业园区发展。
宝安两化融合示范区。积极利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制造业软件、系统和服务比例,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培育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化服务等两化融合新兴业态,形成服务于两化融合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强集成电路、应用软件、软件服务等领域实力和对现代产业的支撑能力。
重点发展宝安互联网产业基地等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园区以及深圳市航空产业园、桃花源科技创新园区等一批两化融合新兴园区。
光明、坪山、龙华、大鹏产业拓展区。结合现有汽车制造、平板显示和通信终端等产业特点,发展汽车电子、IC设计、消费软件等相关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发挥新区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软件相关园区,营建绿色产业;结合新区与东莞、惠州接壤优势,预留未来深莞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合作空间。
结合各新区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域。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适应政府机构改革趋势,整合行政资源,完善行业管理,形成统一高效、分工合理、协调有力的行业管理体系。强化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部省市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市软件名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软件名城专家组决策咨询作用,强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发挥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的支撑作用,为软件产业战略研究、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运行监测、行业自律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4号文等国家对软件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产业、科技、税务、海关、金融等各部门协作,促进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互动,形成政策合力。组织实施好本规划,制定鼓励深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平台资源、空间载体、示范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形成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增强对优势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力。
(三)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完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抓好计算机正版软件预装工作,将使用正版软件情况作为企业重点信息化项目资助的重要考察内容。全面落实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各项政策措施,将软件购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国产软件的应用推广,对采用本市企业研发的重大基础软件予以一定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市软件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各种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四)抓好人才培育和引进
完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城三所研究生院等院校软件信息院系设置和建设,培育大批适应产业所需的多层次软件专业人才。依托国家软件和服务外包培训平台、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职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机构合作,开展软件人才的学位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推动建设深圳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软件人才职业技能认证。依托“孔雀计划”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内外软件创新团队。 
(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部署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信息网络,快速推进光纤到户,打造3G网全覆盖和WLAN深度覆盖的城市无线通信网络,创新宽带应用业务。加强深港信息合作,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满足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高效、可靠的国际通信需求。加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与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整合优化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积极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六)促进金融与产业结合
充分发挥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实施“上市企业资源培育工程”,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治理结构。引导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投资力度,促进金融和产业的有效结合,持续优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创业环境。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区域集优债业务,持续完善企业融资环境。
名词解释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指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IC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2、软件业务收入:
指企业在报告期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时,取得的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IC设计6项业务收入的合计。
3、软件企业:
经营业务中涉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的企业,称为“软件企业”。具有属自主知识产权、获软件产品登记证书的软件产品,且通过工信部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称为“认定的软件企业”。
4、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并为软硬件系统及业务正常运行提供的支持服务。包括基于需方业务需求提供的信息系统设计服务、集成实施服务、软硬件研发以及为需方软硬件系统及业务正常运行提供的支持服务。
5、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指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员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向需方提供的管理或技术咨询评估服务。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认证、信息技术培训等。
6、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
指利用信息系技术为需方提供的除信息技术咨询、系统集成等常规服务以外的附加服务,包括数据处理、运营、存储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客户交互服务等服务。
7、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平台:
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平台是涵盖终端、软件、内容、运营服务的综合软硬件系统,一般建立在互联网基础应用(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之上,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通过使用各种终端,利用安装在终端上的软件,接入融合性网络,访问信息/计算中心的丰富信息资源或计算资源。
8、高端软件:
一般指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社会价值、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其涵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涉及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位于产业链高端并与高端应用紧密联系,代表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大产业价值及知识产权价值。
9、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被设计用于在成本可承受(economically)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velocity)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volumes)、多类别(variety)的数据中提取价值(value),将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10、高性能计算: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是与提高仿真和决策支撑应用性能相关的硬件、网络和软件技术的总称。高性能计算通过整合、管理和调度硬件和网络资源,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效压缩从建立模型和分析数据到提出解决方案所需时间。

 

二〇一二年八月
关于平台
平台简介
平台网络
招贤纳才
平台服务
服务定位
服务内容
服务方式
服务联盟
联盟介绍
联盟构成
加入联盟
联系我们
电话:0755-22662277
传真:0755-26614009
网站导航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